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讲座通知:(一)吴哥:兴盛与灭亡(二)一万年以来的聚落增长:一种新的全球视角

作者:新闻部   人气:  发表时间:2018年09月15日 12:22


讲座人:罗兰·弗莱彻

主持人:王巍

时间:2018917日  下午3-6

地点:科技馆二楼报告厅

 

  

讲座内容:

  1. 吴哥:兴盛与灭亡


     

  2. 一万年以来的聚落增长:一种新的全球视角


     

     

吴哥:兴盛与灭亡

吴哥是9世纪至14世纪高棉帝国的首都,是一个巨大的低密度城市综合体,占地约1000平方公里,人口约75万。直到19世纪后期,它一直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城市,拥有数百座神庙,其中包括15座左右非常大的神庙并因此而闻名于世。这些大寺庙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而且维护起来非常昂贵。例如,中型寺庙Ta Prohm记载表明有12640名工作人员以及66625人员他们运送大米和农产品。

吴哥的人口依赖于庞大的城市水资源管理网络基础设施,这种设施能够尽量减少季节性变化降雨所带来的风险,从而维持城市的经济发展。到13世纪,城市网络的一部分已经500的历史了。该地区过去的热带森林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稻田景观和房屋周围的经济用林,以便生产粮食。

13世纪中世纪暖期到小冰河期的转变,造成了超过一个世纪的气候不稳定。特大季风夹杂着严重的干旱。特大季风撕裂了横跨吴哥的大运河,严重侵蚀了城市中心的水资源管理网络。城市人口无法对抗干旱使得城市的经济需求难以满足。在14世纪到16世纪之间,吴哥基本上被遗弃了,高棉帝国的城市中心地带又恢复森林和村庄。剧烈的气候变化对低密度城市化,景观以及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影响,对21世纪的工业城市具有潜在的重要意义。

一万年以来的聚落增长:一种新的全球视角

 

在过去的一万年中,在聚落规模上有三次公认的转变。通常认为这三次转变包括定居农业社区的发展;然后在大约5000年前之后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的城市化;在过去的200年里形成了以工业为基础的城市化。这些实际上是紧凑聚落规模以及它们规模增长速度的突然转变。 对于紧凑、高密度的聚落,每次转变都导致大型聚落规模的数量增加。在紧凑型聚落规模的最初转变之后,出现了两个主要的聚落增长轨迹,一个是朝向低密度聚落的轨迹发展,一个是朝向更稀少、对能量需求更高的高密度聚落这一轨迹发展。因此,这些转变导致了聚落形式和增长模式的巨大差异。

从公元前4000年左右开始,向定居农业的转变导致形成了更大的紧凑型聚落以及世界范围内的低密度聚落,以中国新石器时代引人注目的环形聚落为代表。向农村城市的转型导致向大型紧凑型聚落的轨迹发展,并以中国都城例如唐朝的长安城等为代表。同时有的向大范围的以农业为基础的低密度城市的轨迹发展,以东南亚的吴哥(公元9 -13世纪)和公元4 - 9世纪晚期中美洲的古典玛雅城市为代表。最近,19世纪向工业城市的转型在过去的200年里形成一种向巨大、分散的工业化特大都市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例如中国上海以及美国东海岸的都市圈。

第三次转变即向工业化、分散、低密度的大范围聚落的发展轨迹,在最近十年通常被认为是独一无二的。然而,考古记录表明,在过去一万年里,曾有两条主要轨迹通向大范围的低密度聚落。这些早期发展轨迹的意义在于(与传统观点相反),分散的低密度聚落不是工业化独有的现象,而是人类千百年来聚落模式的惯性特征。因此,对过去的了解需要重新评估关于现在的假设,并表明考古学和对聚落发展轨迹的认识将对我们理解动态的文化行为至关重要。